不为人知的中国最强蜥蜴
▲ 海南岛的野生成年圆鼻巨蜥
经常观看自然纪录片的朋友应该对科莫多龙Komodo Dragon(Varanus komodoensis)不会陌生,这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科莫多龙岛一带的大型巨蜥科物种,是地球上现生体型最大的蜥蜴类动物。其实,在我国生存着地球上体型第二大的蜥蜴类动物,同时也是分布区域最广的巨蜥科动物——圆鼻巨蜥Water Monitor(Varanus salvator),俗称“五爪金龙”、“水巨蜥”。它体长可达2.5米,体重超过25公斤,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以及我国华南地区。
圆鼻巨蜥在我国是原生物种,但由于被过度捕猎,现在想在野外看到它们的身影已经不容易了;圆鼻巨蜥在我国的濒危程度甚至已经和大熊猫、老虎一样,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是,目前有关我国圆鼻巨蜥的野外记录并不多,其生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在这里,我们向大家好好地介绍一下这种被忽略已久的庞然大物,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到它们的生存现状,有机会参与到它们的保护之中。
圆鼻巨蜥在我国的分布
▲ 圆鼻巨蜥的分布区 (图片来源:IUCN Red List)(P.S. 可以看得出这个分布图其实并不是非常准确,云南西部和南部也有圆鼻巨蜥)
根据《中国动物志》记载,圆鼻巨蜥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而且分布区域狭窄,并不常见。近年来亦有研究人员透过分析文献、结合野外和访问调查,认为广东地区此前记载的圆鼻巨蜥实为走私放生或走私途中逃离的个体,广东实际上并无原生的圆鼻巨蜥(汪巧云等,2017)。因此,它在我国的自然分布地区,就只有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南部,以及海南岛。
西方博物学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曾前往海南岛考察,他在1870年发表的考察报告记载了在我国的首个巨蜥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文章中有提到当时巨蜥在海南中部是常见的。
“This Large Lizard appears to be common in the interior of Hainan and is eaten by the Chinese.”
Robert Swinhoe
”之后美国爬虫学家Clifford Pope,在1922-1923年也在海南那大(现儋州)采集了一批圆鼻巨蜥的标本。可以想象,一百多年前的海南岛,圆鼻巨蜥应该是随处可见,就像现在的东南亚一样;但也说明那时候,海南当地的老百姓也已经有捕猎野生巨蜥来食用的习惯了。
▲ 美国博物学家Pope在海南岛拍摄的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是中国第一张圆鼻巨蜥影像。
由于被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的逐渐减少,现在圆鼻巨蜥在我国的野外数量已变得十分稀少,除了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外,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更被列为极度濒危(蒋志刚等,2016)。我们团队在海南岛多年的调查过程中也访问过不少当地村民,大部分人都说在几十年前巨蜥还是比较常见,但现在已经难得一见了,主要也是因为“被抓的太厉害了”。现在,我们利用“谷歌”或者“百度”去搜索圆鼻巨蜥在我国的相关信息,基本都是和“野味”、“走私”等有关;极少有野生种群的报道。
▲ 我们在海南岛发现、十分难得的一个野生圆鼻巨蜥种群。
个头比姚明还要”高”的圆鼻巨蜥
根据记载,在马来西亚的金马伦高原(Cameron Highlands)的圆鼻巨蜥种群,就经常有发现超过2.5米长的超大个体;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甚至发现过一条超过2.7米的个体(Bennett,1995)。而据说,最大的圆鼻巨蜥甚至可以接近3米长!《中国动物志》中记载我国的圆鼻巨蜥标本很少,其中最大的一条采集于云南河口,仅长1.47米,而采集自海南五指山的一条标本则有1.44米长。Pope于1924年的游记中亦提到,他在海南岛所看见的圆鼻巨蜥,相比起印度以及马来西亚的种群,体型比较“迷你”。看起来,我国的圆鼻巨蜥,可能个头确实比它们东南亚的“亲戚”们平均要小一些。
▲ 婆罗洲的圆鼻巨蜥
既然圆鼻巨蜥可以长到两三米长,哪它们长到多大就算是成年了呢?答案是一米。有解剖研究发现,圆鼻巨蜥长到这么大的时候(雌性会稍微比雄性长10公分),就可以达到性成熟了,而此时身体重量才过1公斤(Andrews,1995; Shine et al. 1996)。而在繁殖能力方面,圆鼻巨蜥可以说是非常地“高产”;雌性巨蜥一年可以多次产卵,每窝蛋的数目,从几个到二三十个不等,主要与该雌性的体型有关;成年雌性巨蜥一年可以产接近40枚卵。
拥有“逆天”适应力的水陆两栖巨无霸
圆鼻巨蜥的英文名叫Water Monitor(水巨蜥),从它的名字你就可以看出,它们非常依赖水:无论是湖泊溪流等淡水环境,还是海岸红树林的咸水生境,只要有水,它们就喜欢;当然它们也常在岸上四处觅食,可谓是“水陆两栖巨无霸”。它们对环境的适应力非常强,从人迹罕至的原始热带雨林到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公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而且,尽管它们比较喜欢低海拔的地区,它们也同样能在海拔超过一千米的地区生活;IUCN Red List网站上记录它们的海拔上限达1800米(Bennett,2010)!可见,这个巨无霸对于栖息生境几乎是“毫无要求”,只要有水源以及食物源,没有盗猎,它们就可以繁衍生息。
▲ 这条接近两米长的野生圆鼻巨蜥是马来西亚沙巴州一间酒店的忠实长期 “住客”。
▲ 一条在泰国横穿公路的圆鼻巨蜥。
▲ 其实很多巨蜥科物种的适应力都非常强,比如这只在新加坡植物园的孟加拉巨蜥(Varanus bengalensis),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城市公园中也是随处可见。
有一个真实记录圆鼻巨蜥的适应力是如何强大的案例:1883年,位于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的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喀拉喀托火山岛,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其中一次最大的火山爆发。爆发过后,该岛的2/3面积消失了,岛上顿然一片死寂。但很快,在周边岛屿的圆鼻巨蜥就迁移过来了,迅速地建立了繁殖种群,是第一种在该岛上重新“落地生根”的大型脊椎动物。它们繁殖力极强,以至于在短短三四十年后的1920年代,周边的岛民已经专门去喀拉喀托火山岛去捕捉圆鼻巨蜥作为食物(Rawlinson et al. 1990)。
▲ 1883年喀拉喀托岛发生的火山爆发,把这个小岛几乎完全夷平,除了造成岛民死亡之外,岛上的所有生物也被摧毁殆尽。但此后一百年,动植物逐渐回归到这个小岛上,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建立与演替过程成为了经典的岛屿生物地理研究案例。(图片来源:Wikipedia)
同类相食的圆鼻巨蜥
圆鼻巨蜥之所以拥有“逆天”的适应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食性非常的广。简单来说,它们会吃掉任何它们可以吞下的东西!小到如昆虫、螃蟹等无脊椎动物、再到青蛙、龟鳖、蛇、蜥蜴、鸟、老鼠,甚至一些小型兽类比如鼷鹿和豹猫,一不小心,都会被它们抓来吃。甚至有报道发现在苏门答腊岛的圆鼻巨蜥还吃过獭灵猫Otter Civet(Cynogale bennettii)。没错,就是那种只分布在马来半岛、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非常难得一见、而且已经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的獭灵猫!!
▲ 婆罗洲加里曼丹的獭灵猫
更“残忍”的是,圆鼻巨蜥甚至会同类相食!体型大的圆鼻巨蜥会捕食比把它体型小的巨蜥。而且也有研究发现,在大巨蜥密度较低的地方,小巨蜥的存活率明显高很多。至于为什么,你懂滴。但其实这种同类相食的行为,在其他巨蜥科物种中也是存在的,比如最为人熟知的科莫多龙。
除了吃活的,圆鼻巨蜥也靠灵敏的嗅觉去寻找腐肉,包括村里的死猪死牛。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圆鼻巨蜥在翻垃圾桶,或者在房子边丢厨余的地方。
圆鼻巨蜥属于“机会主义捕食者”,一旦有吃的机会,它们不会挑食并会把自己吃到撑。以至于它吃饱后,你可以很容易地靠近它,拎起它尾巴把它抓起来,它都毫无力气去反抗。(始终是野生动物,大家切勿尝试!)
▲ 在印度尼西亚丁吉尔岛(Tinjil Island),一条圆鼻巨蜥在吃另一条巨蜥的尸体。
▲ 同样在印度尼西亚丁吉尔岛,一条圆鼻巨蜥在垃圾桶吃大餐。
惹人讨厌又让人爱——“太爱吃”的争议
前面讲到圆鼻巨蜥很能吃,而且饥不择食。在一些地区比如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因为圆鼻巨蜥会吃老鼠等害虫以及帮忙清理垃圾,而深受当地人爱戴。在印度加罗丘陵地区(Garo Hills)和印度尼西亚的丁吉尔岛(Tinjil Island),当地人甚至视它为神圣的动物,不会去猎杀它们。
但在另一些地区,爱吃的圆鼻巨蜥所受到的“待遇”就很不一样了。例如在菲律宾,有些人认为巨蜥是一种不祥的动物,因为它们会吃掉放在棺材里的尸体。在泰国不少地方,当地人讨厌圆鼻巨蜥认为它会带来恶运,尤其是尾巴偏红的个体。
在缅甸丹老群岛(Mergui Archipelago),当地Selung部落(亦称莫肯人Moken)甚至会将家人的尸体放置在森林中任由巨蜥给吃掉;有人曾经见过15条巨蜥在“分尸”的恐怖情景(Anderson, 1898)。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一些部落,甚至会将人的遗体放在某种特殊的篮子里,阻止猴子等动物进去,但允许巨蜥进去享用。
在我国海南岛的一些黎族聚居地,亦流传着有关圆鼻巨蜥有一些迷信,当中绝大多数是认为巨蜥并不是个“好东西”而敬而远之;甚至害怕看见巨蜥。也正因如此,使得圆鼻巨蜥在一些地区得以保存下来,不至于被人抓光,可谓是因“迷信”而得福。
生活规律,夜伏昼出
▲ 婆罗洲的圆鼻巨蜥
圆鼻巨蜥有较为固定的昼夜活动规律,它们主要是白天活动,晚上则躲在洞穴里。有在马来西亚的野外研究发现,圆鼻巨蜥一天的移动距离有1.2公里,甚至可以达到1.5公里;它们喜欢在日出前半个小时出洞,日落后半个小时左右回到洞穴内;所以,它们一天大概有12-13个小时在溜达。但实际上当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时间是在真正的活动,其余时间都是歇着;其身体新陈代谢率比其它陆栖为主的巨蜥科物种要低很多。而且研究发现,降雨和气温对圆鼻巨蜥的影响不大,但持续的降雨天就会减少它们的活动量。
每年有上百万条巨蜥被猎杀
即便拥有逆天的适应力,和许多野生动物一样,圆鼻巨蜥也难逃人类的“魔爪”。每年,估计全球有上百万的圆鼻巨蜥被猎杀,主要是供食用以及制作皮具,少数流入宠物贸易市场。单单在印度尼西亚,每年就有数十万条巨蜥的皮张被运往日本、欧洲和美国(Luxmoore & Groombridge, 1990;Setyawatiningsih, 2018);而马来半岛每年也有十几万的野生巨蜥被猎杀(Khadiejah, 2019)。
▲ 2005-2014年印度尼西亚每年“输出”圆鼻巨蜥的数量。该报告亦指出99.82%的圆鼻巨蜥都是从野外捕捉的,来自养殖场的占比例非常小。(来源:Setyawatiningsih, 2018)
▲ 在马来西亚的圆鼻巨蜥屠宰场。
▲ 巨蜥皮制作的手袋是欧美和日本等地区的奢侈品
由于栖息地的减少以及盗猎,即便在还生活着犀牛和虎的印度,其野生圆鼻巨蜥的数量在过去一百多年也是在急剧减少,现在也只剩少数地区还拥有健康的种群。目前,也只有东南亚地区的圆鼻巨蜥还生活得不错。但在那里,每年被猎杀的圆鼻巨蜥也有不少,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那为什么那里的圆鼻巨蜥还是有那么多?其中一个可能性是那里是其自然分布区的中心地带,所以其自然繁殖率和存活率原来就较高,种群就有相对较高的 “抗压”能力。无论如何,现实就是圆鼻巨蜥在我国的野外种群比较脆弱;所以大家就不要再吃它们了。
但我们相信,其实只要把非法盗猎的问题给控制住;将来如果要重新恢复我国圆鼻巨蜥的野外种群其实并不难。因为它们的适应力非常强,而且繁殖率也高。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它在我国的分布以及种群现状,这方面目前还十分缺乏调查数据。掌握现有残存种群的情况,并加大保护力度,是挽救我国圆鼻巨蜥迫在眉睫的工作。
嘉道理的圆鼻巨蜥保育工作
上面介绍了一大堆圆鼻巨蜥的情况,很多都是参考国外的资料;而有关我国圆鼻巨蜥野外种群的生态学研究,可以说是接近空白。
几年前,我们有幸在海南一个偏远的地区,发现了一个相对健康的圆鼻巨蜥种群,我们联同当地政府部门和社区开展了相关的保育工作,同时也在进行一些有关圆鼻巨蜥生态习性的基础调查。希望在未来有更多有志之士能够参与到我国圆鼻巨蜥的野外研究和保护当中。
▲ 在我们海南项目点的一条圆鼻巨蜥幼体,显示当地还有健康的繁殖种群。
▲ 我们在当地小学开展了宣教活动。都说小朋友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圆鼻巨蜥的未来就要靠他们了!
▲ 小朋友们一起参与制作、展示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壁画。大家认得到几种动物呢??
参考资料 (向上滑动阅览)
Anderson, J. 1889. Report on the mammals, reptiles an batrachians, chiefly from the Mergui Archipelago, collected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Indian Museum.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1:331-350.
Andrews, H.V. 1995. Sexual maturation in Varanus salvator (Laurenti, 1768), with notes on growth and reproductive effort. Herpetological journal 5:189–194.
Bennett, D. 1995. A little book of monitor lizards: A guide to the monitor lizard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care in captivity. Viper Press, Aberdeen, Great Britain.
Bennett, D., M. Gaulke, E.R. Pianka, R. Somaweera, and S.S. Sweet. 2010. Varanus salvator.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0: e.T178214A7499172. https://dx.doi.org/10.2305/IUCN.UK.2010-4.RLTS.T178214A7499172.en. Downloaded on 07 February 2020.
Cheyne, S.M., Husson, S.J. and Macdonald, D.W., 2010. First otter civet Cynogale bennettii photographed in Sabangau Peat-swamp Forest, Indonesian Borneo. Small Carnivore Conservation, 42, pp.25-26.
Luxmoore, R. A. and B. Groombridge. 1990. Asian Monitor Lizards: A Review of Distribution, Status, Exploitation, and Trade in Four Selected Species.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 (WCMC), Cambridge, UK.
Pope, C. H. (1924). Hainan, an island of forbidding reputation that proved an excellent collecting ground. Nat. Hist, 24(2), 215-223.
Rawlinson, P.A. Widjoya, A.H.T., Hutchinson, M.N. & Brown,G.W. 1990. The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of Krakatau Islands, Sunda Strait, 1883-1986.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328:3-28.
Shine, R., P.S. Harlow, and J.S. Keogh. 1996. Commercial harvesting of giant lizards: the biology of Water Monitors Varanus salvator in Southern Sumatr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77:125–134.
Swinhoe, R. 1870. List of reptiles and batrachians collected on the island of Hainan (China), with notes.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70: 239–241.
Uyeda LI, Iskandar EN, Wirsing AA, Kyes RA. 2013. Nocturnal activity of Varanus salvator on Tinjil Island, Indonesia. Biawak. 7(1):25-30.
Setyawatiningsih, S.C., 2018, December. The Indonesia’s water monitor (Varanus salvator, Varanidae) trading. In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Vol. 1116, No. 5, p. 052059). IOP Publishing.
Khadiejah, S., Razak, N., Ward-Fear, G., Shine, R. and Natusch, D.J., 2019. Asian water monitors (Varanus salvator) remain common in Peninsular Malaysia, despite intense harvesting. Wildlife Research, 46(3), pp.265-275.
蒋志刚, 江建平, 王跃招, 张鹗, 张雁云, 李立立, 谢锋, 蔡波, 曹亮, 郑光美, 董路, 张正旺, 丁平, 罗振华, 丁长青, 马志军, 汤宋华, 曹文宣, 李春旺, 胡慧建, 马勇, 吴毅, 王应祥, 周开亚, 刘少英, 陈跃英, 李家堂, 冯祚建, 王燕, 王斌, 李成, 宋雪琳, 蔡蕾, 臧春鑫, 曾岩, 孟智斌, 方红霞, 平晓鸽. (2016)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生物多样性, 24(5), 500-551.
赵尔宓, 赵肯堂, 周开亚, 等. 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第二卷: 有鳞目蜥蜴亚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394.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